说说“湘口文化”的那些事儿
湘阴的“一把手”说:大家可别想着当那个“湘阴的老大”。
——湘阴历代贵族封号小记
根据《宋书》的记录:“在后废帝元徽二年,湘阴这个地方,因为益阳、罗县、湘西以及巴、硖等地的流浪百姓,就专门划了块地方给他们安顿。”[1] 说的“湘阴男相”,意思是湘阴刚设县时,就被定为给男爵的领地。在我们国家古时候,除了皇帝,还有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这些爵位。湘阴设县后,陆续有人被封为“湘阴县男爵”、“湘阴侯爷”、“湘阴公爵”还有“湘阴王爷”。这些人啊,都可以说是湘阴历史上的“大佬”。
南齐时期有个叫刘山阳的人,被封为了“湘阴县男爵”。
湘阴在宋元徽二年,也就是公元474年那会儿就开始设县了。书上记载,时间过得挺快,到了南齐永泰元年,也就是494年,这儿就诞生了第一个被封为“湘阴县男”的人。
南齐建元那时候,齐明帝和王敬则大将两人关系闹僵了。到了永泰元年,齐明帝派兵去盯着王敬则,结果王敬则干脆直接起兵造反了。南齐朝廷一看,赶紧派辅国将军刘山阳他们带兵去打,最后王敬则被杀了。刘山阳因为这事立了大功,被封为了湘阴县男爵,还是史书上头一个“湘阴县男”。《南齐书》里头写了:“封左兴盛为新吴县男爵,崔恭祖为遂兴县男爵,刘山阳为湘阴县男爵,胡松为沙阳县男爵,每人赐四百户,这是奖赏他们平定王敬则的功劳。”
刘山阳是个挺厉害的武将。永泰元年二月时,北魏的军队攻打邓城,南齐的其他将领一看形势不妙,全都吓得逃跑了,只有刘山阳带着几百人边打边撤。不过,这位立下不少战功的武将结局却不太好。到了永泰二年,刘山阳按照南齐东昏侯的命令,带兵去防备已经打算叛乱的梁王萧衍(后来的梁武帝)和萧颖胄他们,没想到最后却被萧颖胄给杀了。
南梁有位被封为“湘阴侯”的大臣,名叫萧昂。
南朝梁时期,萧昂得到了一个封号,叫“湘阴侯”。
萧昂的爷爷叫萧道赐,他是萧道成的亲弟弟,不过不是一个妈生的。萧道赐有三个儿子:老大叫尚之,老二叫顺之,老三叫崇之。顺之有个儿子叫萧衍,后来当了皇帝,人们称他为梁武帝。梁武帝抢了南齐的皇位,自己建立了梁朝。崇之呢,他有四个儿子,其中就有萧景、萧昌、萧昂和萧昱。所以呀,萧昂和梁武帝是同一个爷爷的堂兄弟。
《梁书》里头写了,萧昂当过司徒右长史,还做过监管南兖州的轻车将军,后来成了琅琊和彭城两个郡的太守。他又以轻车将军的身份去广州当了刺史,还做过散骑常侍、信威将军、仁威将军,以及卫尉卿。最后,他还兼任了侍中和领军将军这些官职。
中大通元年时,他当上了领军将军。到了第二年,被封为湘阴县侯,有封地一千户。后来,他又出任江州刺史。大同元年,他去世了,享年五十三岁。被追赠谥号为恭。
萧昂在公元535年,也就是梁大同元年的时候离世了,人们给他起了个叫“恭”的谥号,所以后来大家都叫他“湘阴恭候”。
萧昂在萧梁时代是个大权臣,立下不少功劳,最后也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晚年。
《梁书》里写得很清楚,公元530年,也就是梁朝中大通二年,萧昂被封做了湘阴侯。但郭嵩焘编的《光绪湘阴县图志》里却说:“萧昂是梁武帝的侄子,做过晋朝的领军将军。中大通元年就被封为湘阴县侯了,这事记载在《梁书·萧景传》里。”连《光绪湖南通志》也用了“中大通元年封侯”的说法。看来,郭嵩焘他们可能是粗心大意搞错了。
东汉时期有个被封为“湘阴公”的人,名叫刘赟。
五代时期,就是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那会儿,后汉出了一个被封为“湘阴公”的人。
公元947年,契丹打败并灭亡了后晋,这时后晋的大将军刘知远瞅准机会,自己当上了皇帝,建起了后汉王朝。刘知远有个亲弟弟刘崇,刘崇又有个儿子,名叫刘赟。刘知远特别喜欢刘赟,干脆就把他收为了自己的养子。
刘知远当皇帝没多久就去世了,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刘承祐,也就是后汉隐帝。刘承祐对大将郭威不放心,把他的家人都杀了,还派人去暗杀郭威。郭威一气之下起兵造反,把刘承祐给杀了。原本郭威想立刘知远的另一个儿子刘承勋当皇帝,但刘承勋当时病得很重,没办法,郭威就改立了刘知远的养子刘赟做皇帝。
那时候,刘赟是徐州的节度使。一听说要让他当皇帝,他就急忙往京城赶,打算举行登基大典。可他还没到京城,刚走到宋州,郭威就先动手了,逼太后下命令,说自己是“监国”,掌握了朝廷大权。接着,郭威又用太后的名义宣布刘赟不是皇帝了,给了他几个虚职,像什么开府议同三司、检校太师上柱国、湘阴公,然后派手下郭崇威带着八百士兵去宋州,把刘赟关了起来。公元951年正月,刘赟的亲爹、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刘崇听说郭威抢了皇位,灭了后汉,就在晋阳自己称帝,建立了北汉,跟郭威对着干。郭威怕刘赟以后是个麻烦,就让手下偷偷把他给毒死了。
刘赟当上了徐州的大将军,手握兵马,有勇将相助,地盘也不小,在当地威风凛凛。突然有一天,他听说自己可能要当皇帝了,心里那个美啊,高高兴兴地就出发了。等他走到宋州的时候,才知道郭威已经发动了政变。这时候,他本来可以退回徐州死守,或者去找他老爹刘崇一起跟郭威干一架。但他心里总想着那皇帝的美梦,不想放弃,结果就被郭威派来的八百精兵给轻松抓住了。最后,他被贬成了“湘阴公”,没多久就丢了性命。
《旧五代史》里头记了这么一件事儿,郭威借着李太后的名头,给刘赟发了一道诏令。
太后下旨说:“近来,枢密使郭威一心为国,提出该立年长的君王。他觉得徐州节度使刘赟是高祖的近亲,适合当汉朝的继承人,就从他的封地召他来京城。虽然很快就下了旨意,但将士们并不愿意。天意指向北方,人心也不向东,既然正值重新选择继承人的时候,那就让他接受新的封地吧。刘赟降为开府仪同三司、检校太师、上柱国,封为湘阴公,享有三千户的食邑,其中实封五百户。”
辽国的“湘阴王”称号属于耶律延禧。
在宋辽那个时候,辽国冒出个称号叫“湘阴王”的人物,你猜怎么着,这个“湘阴王”其实就是辽国的天祚皇帝本人。
《辽史》里面关于天祚皇帝的记录是这样说的:
延禧皇帝,小名叫阿果,字延宁。他是道宗的孙子,爸爸是顺宗大孝顺圣皇帝,妈妈是贞顺皇后萧氏。他出生在大康元年,六岁就成了梁王,还当上了太尉和中书令。又过了三年,他被封为燕国王。到了大安七年,他开始掌管北南府枢密使的事务,还被封为尚书令,做了统领全国兵马的大元帅。
寿昌七年正月甲戌这天,道宗皇帝去世了,我们按照他的遗愿,在灵柩前举行了新皇帝的登基大典。大臣们给新皇帝起了个尊号,叫天祚皇帝。到了二月初一壬辰这天,我们改了年号,叫乾统,还宣布了大赦天下。
根据上面的记录,我们知道辽国的那个天祚皇帝,他的名字是耶律延禧。在公元1101年的时候,耶律延禧从他的爷爷辽道宗那里继承了皇位。
耶律延禧身世挺坎坷。他老爸原本是太子,奶奶还是皇后呢。可辽道宗偏听奸臣耶律乙辛的话,竟把皇后给杀了。耶律乙辛还不罢休,又派人去暗杀太子,接着还想对皇孙耶律延禧下手。好在有人给辽道宗提了醒,他这才赶紧加强了对耶律延禧的看护,让他逃过了一劫。
耶律延禧当天祚皇帝后,头一件事就是要给老爹和奶奶报仇,狠狠收拾了耶律乙辛那帮人。可没多久,他就迷上了坏大臣,把那些忠心耿耿的好人都赶走了。他特别爱玩打猎,整天过着放荡的生活,不管国家大事,还跟女真部落越闹越僵。没多久,女真头头完颜阿骨打就带着人反了辽国,1115年还建了个金朝,自封皇帝,不停地攻打辽国。那时候,耶律延禧管的辽国,人心都散了,跟快塌的房子一样。辽国的军队碰到金军,一下子就垮了。耶律延禧自己带兵去打,结果第一个就吓得逃跑了。
耶律延禧在辽国早已让大伙心生不满和厌烦。历史记录表明:
宣和四年三月时,辽国的头号大臣张琳把燕王耶律淳扶上了皇位,号称天锡皇帝,而原来的天祚皇帝则被贬为了湘阴王。
但这时候,耶律延禧还守着一片地盘,继续自封皇上。其实,辽国已经裂成了两块。
公元1125年的时候,耶律延禧在山西怀仁县西边的地方被金兵抓住,没多久就去世了,死时五十四岁。
南宋的大学问家徐梦莘,他以前当过湘阴的知县,写了本很有名的历史书叫《三朝北盟会编》。在这本书里,他讲到了辽国的天祚皇帝,大家也叫他“湘阴王”,他治国没治好,给北宋带来了不少麻烦。书的第一卷《政宣上帙》里面就写了这事儿。
政和元年那会儿,朝廷派童贯和郑允中出使辽国。半道上,马植偷偷找上了童贯。马植说……他看到契丹被女真打得不行,边境越来越乱,土匪到处都是,契丹肯定要完蛋。他暗地里想投靠宋朝,就跟童贯聊起了边疆的事儿。那时候,童贯正悄悄执行秘密任务,探听辽国情况,两人就商量好让马植回来投诚。马植多次上书皇帝。皇帝挺高兴,赐他姓李,叫李良嗣。蔡京和童贯也大力支持,打算趁机拿下燕地。薛嗣昌、和诜、侯益这些人猜出朝廷对幽蓟之地有想法,就跟着起哄,整天喊着要打北边。蔡京和童贯一起上书说:“咱们开国那会儿,女真还进贡呢,太宗皇帝也经常跟女真买马,后来才断了联系。现在咱不如下个诏书,说是照着老规矩买马,实际上派人去摸摸底。”皇帝同意了,就让登州的王师中找人,和高药师他们一起带着买马的诏书出海,去探探虚实。后来和女真交好,商量一起出兵夹击辽国,宋朝的灾祸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。
辽国的“湘阴王”把国家搞得一团糟,女真族慢慢强大起来。这让北宋的皇帝和大臣们动起了心思,他们想和女真联手,一起攻打辽国,好夺回燕蓟那些地方(就是现在的北京、河北那边)。可没想到,宋和金真的结盟了,辽国也因此更快灭亡,“湘阴王”还被抓起来杀掉了。金国灭了辽国后,转头就开始打宋朝。宋朝不但没能拿回燕蓟,反而丢了大半国土,连徽钦两位皇帝都被抓走了。所以,徐梦莘说,跟金国结盟,就是宋朝倒霉、发生“靖康之耻”的起点。这么看来,北宋的灭亡,跟那个辽国的“湘阴王”有着直接的联系。
明朝有位被封为“湘阴”的王爷
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后,给自己的小儿子朱植封了辽王的称号,让他先管广宁,后来又搬到荆州,但封号还是辽王。到了永乐二十二年,也就是1424年,朝廷又给了朱植的第十一个儿子朱贵焞一个湘阴王的头衔,他成了明朝头一个湘阴王。不过按照明朝规矩,这位湘阴王虽然领着湘阴的薪水,但王府其实还在荆州。
历史书上没有说湘阴王们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《大明实录》里虽然提到了湘阴王一些事情,但都是些封赏、俸禄之类的零碎事儿。比如《明英宗睿皇帝实录》里面就写了这些。
湘阴的王贵焨上奏说:我每年在荆州府仓领俸禄,但领到的米大多是陈米坏米,想请求能不能像松滋王那样,让府里直接发给我好米。还有,我岳父王观是直隶真定府柏乡县人,之前当过湖广荆州府的抚民判官,现在因为年纪大了退休在家,我想让他跟我一起住,方便照顾。皇上都答应了。
湘阴的王贵煟上书说:我儿子豪壧年纪不小了,虽然定了亲,但婚礼还没办完。家里官府的俸禄粮食不够用,我请求把今年的俸禄换成一万五千贯钱,先换成一千石粮食应急,等儿子婚礼办完,再换回钱。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。
湘阴王家有个传统,代代相传已经七代了。这七代人分别是:第一代朱贵焞,第二代朱豪壧,第三代朱恩错,第四代朱宠浦,第五代朱致梠,第六代朱宪烟,到了第七代就是朱俨。
《明史》里头写着:李自成去打荆州,湘阴王朱俨被害了,他还放火烧了献陵的木城墙,把宫殿都给拆毁了。书上说,这事儿发生在崇祯十六年,也就是1643年。那时候,李自成占领了荆州,湘阴王朱俨一家老小都没命了,从此“湘阴王”这个封号就没了。从1424年封王开始,到1643年结束,明朝的“湘阴王”传了七代,整整220年。朱俨呢,就是最后一个“湘阴王”,以后也就没这封号了。
上面提到的“湘阴县男”、“湘阴侯”、“湘阴公”还有“湘阴王”这些人,有个共同点,就是他们从没给湘阴或者湘阴人带来啥好处。他们只是借了“湘阴”的名头,白拿湘阴人的俸禄。而后汉的“湘阴公”刘赟、辽国的“湘阴王”耶律延禧,连湘阴的俸禄都没捞到。我们知道,君主代表阳,臣子代表阴。刘赟和耶律延禧被从君主的位子上赶了下来,没了阳位,政变的人就拿“湘阴”里的“阴”字来给他们添堵。
南朝梁时的沈约写了《宋书》的第三十七卷,讲的是州郡的事情。还有南朝梁的萧子显,他在《南齐书》的第二十六卷里写了王敬则和陈显达的故事。唐朝的姚察和姚思廉合作写了《梁书》的第二十四卷,讲的是萧景的几个弟弟,萧昌、萧昂、萧昱。清朝的李瀚章他们编了《光绪湖南通志》的第九十卷。宋朝的薛居正他们写的《旧五代史》第一百零三卷,是讲后汉隐帝的事。元朝托克托他们编的《辽史》第二十七卷,说的是天祚皇帝的事情,这个在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的第289册178页能找到。清朝的徐松写了本《宋会要辑稿》,里面蕃夷二部分讲了辽国的事。还有本《钦定四库全书》,史部三的《三朝北盟会编》第一卷也很有意思。明朝的《明英宗睿皇帝实录》第六十四卷和第二百二十八卷都值得一读。最后,清朝张廷玉他们编的《明史》第三百九卷,是讲一些人的列传,第一百九十七卷就是其中之一。
#百家说史# #6月发文冲刺#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钱龙配资-配资网络炒股配资-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-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