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住在成都一个区,通勤时间居然比隔壁德阳市的人还长。”
这话听着像个段子,但在彭州,这几乎是日常。每天清晨在成彭快铁和地铁2号线之间挣扎换乘的人,是真笑不出来。从彭州主城区到市中心的春熙路,路上顺顺利利也得一个小时二十分钟,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。
很多人还记得2010年成彭快铁开通时的那股兴奋劲儿。那时候大家觉得,彭州总算要跟上成都的节奏了,一只脚迈进了“轨道时代”。可现实很快就给所有人泼了盆冷水。这条设计时速200公里的快铁,开通初期一天只有区区12班车,车厢里常常空得能打滚。
后来车次倒是加了,加到一天五十趟,上座率也提到了六成以上。但这点运力,放在成都整个轨道交通网里看,实在不够瞧。根据2021年的数据,成都地铁全网的日均客流量超过800万人次,而成彭快铁一天也就三千多人。算下来,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到,这点水花,在大都市的洪流里,几乎听不见响。
问题就出在那个换乘点——犀浦站。这里是地铁2号线和6号线的交汇处,本身就是个客流巨大的枢纽。彭州来的人,从相对宽松的快铁下来,一头扎进早晚高峰的地铁人潮里,那种被裹挟着前进的感觉,足以消磨掉一天的好心情。
钱没少挣,路却没通。翻开彭州的经济账本,数字相当亮眼。2023年,GDP达到了714.58亿元,增速6.5%,在成都的郊区市县里算得上是优等生。这里不光是全国有名的蔬菜基地,还是四川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布局地。可就是这么一个经济活跃、人口接近八十万的地方,交通却成了发展的最大短板。
上面的人是怎么想的?你去看文件,总能看到一堆“客观理由”。彭州地处成都平原西北,一半的面积是山地丘陵,人口居住相对分散,这给轨道交通的修建带来了天然的难度。再加上已有的成彭快铁利用率偏低,让决策者在投入巨资修建新线路上,显得格外谨慎。这背后是一种冰冷的成本效益计算,一种基于宏观数据的考量,但在个体每日的奔波面前,这些理由显得有些苍白。
“十几年前我住大丰,新繁的亲戚还笑我们是‘山上人’,现在倒好,大丰高楼林立,看着比城里还城里,我们这反倒成了角落。”家住天彭街道的李女士,站在龙兴寺门口的感叹,道出了很多彭州人的心声。这种被反超、被遗忘的感觉,比单纯的交通不便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
希望不是没有过。早在2017年的规划里,一条名为S11的市域铁路支线就被画在了图上,明确要延伸至彭州主城区。甚至连在新繁规划的几个站名——板桥营、天星街、繁江大道、哇子林,都一度让当地人觉得地铁梦近在咫尺。
可几年过去了,除了连接成都和德阳的S11主线已经动工,这条关乎彭州人出行的支线,始终停留在“规划中”三个字上。这三个字,像一句无限循环的咒语,把所有人的耐心都消磨殆尽。
网上的争论也从未停止。有人认为,对于一个拥有近八十万人口、产业基础扎实的城市,修建地铁是发展的必然需求,也能盘活旅游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。反对者则认为,彭州人口不够集中,修地铁是巨大的财政浪费。
这种争论的背后,其实是成都“中心-发散”式发展模式下的必然结果。地铁网络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,而像彭州这样的二圈层城市,更多地被市域铁路所覆盖。
地图上的“半小时经济圈”画得真好看,可惜,没人活在地图上。对那近八十万彭州人来说,从家门口到地铁站的这30公里,才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真实世界。
钱龙配资-配资网络炒股配资-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-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